|
|
|
|
发布时间:2013.08.23 新闻来源:绵阳市水务集团 浏览次数: | |
8月,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连续多日的高温橙色预警,让整个城市又闷又热。为了保护整个城区的公共供水安全畅通,城市水务集团的9位供水抢修人员依旧在烈日酷暑中穿梭着,出警、抢修、坚守,奋战在城区500多公里的供水管线上。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他们用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践行着为百姓服务的誓言。在市民的用水需求面前,湿透的衣衫、疲惫的身体、高强的劳动、夜以继日的工作甚至是身体的伤痛,这一切都被抛在了脑后。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让老百姓的用水不间断,全力保证城区的供水安全! 8月6日清晨,火红的太阳照常升起。虽然刚经历了强降雨,但在太阳的炙烤下,闷热的空气快速地包裹着整个城市。早晨8 点,110供水服务热线接到报警,有市民反映聊城市人民医院门前出现不明原因的漏水。供水抢修人员闻讯立即出动抢修。可他们都未曾想到,这一次的抢修任务将会是多么的艰难! 由于连续的强降雨,城区地下土壤含水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路面塌陷的情况。在市人民医院门前,一个供水闸门井陷入地面以下二十多公分,并向外不断地泛着泥水。潘克敏、董海涛、曾庆祥、孙先慧、李玉猛5位抢修人员经过仔细查看,判断是因为雨后路面塌陷引起的,而漏点位置要沿着闸门井一点点地挖下去才能找到。 抢修员捋起袖子,穿上皮叉,抓起铁锹,站在不足一平方米的闸门井口内,一锨一锨地将淤泥清理出来。窄小的闸门井越挖越深,淤泥不断地被扔出来,抢修员的身体也渐渐陷入井里。这可是重体力活儿,不一会儿,抢修员的汗水合着泥水浸湿了全身。经过五个人6个多小时的轮流挖掘,下午2点多,在路面以下近2米深的位置,抢修人员找到了完好无损的闸门。抢修员根据漏水情况再次做出了判断,应该是闸门一侧的管道损坏出现了漏点,必须沿管道继续向前挖掘淤泥以尽快找到漏水点。 为了补充抢修力量,郭立新、赵志远两位抢修员从另外的抢修点赶来支援。7位抢修人员挥舞着结实的手臂,握着铁锹轮番上阵。37度的高温让他们热得受不住了,也顾不得形象干脆脱去了上衣,赤膊上阵。由于土壤含水饱和再加上漏水不止,工作坑成了一个泥潭,进去容易挪动难,抢修人员穿着皮叉根本迈不开腿。他们只能脱去皮叉,高高挖起裤腿,光脚站在没膝的泥潭里。 如果仅仅是有限的清理,或许这次抢修并不算艰难,可是不间断出现的大面积塌方,却成为这次抢修最大的拦路虎。一锹一锹,这边刚挖下去一小片,那边又塌下了一大片。抢修员赵志远在清理管道淤泥时,被瞬间塌方的三合土结结实实的砸中后背,工作服被划开一尺长的口子,腰上伤口血淋淋的,当时就动弹不得。抢修员孙宪慧也差点被塌方的石块埋在下面。这种危险时刻笼罩着工作坑内的抢修员。 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挖掘,工作坑越挖越大,需要清理的淤泥却越来越多。他们都记不清流了多少汗水,只记得开始还用毛巾去擦拭,后来干脆任汗水布满额头、流入眼睛,湿透的衣服紧紧的贴着身体并发出了馊味。实在累极了困极了,他们就坐在泥坑边上歇一歇,片刻就又站了起来。 为了加快维修进度,7日中午11点多,公司调来了一台挖掘机,抢修员们都松了一口气。可出乎意料的是,在路面不断塌方的情况下,流动的淤泥反复涌出,一铲子挖下去,新的淤泥又淤积上来。趁着挖掘机工作的间隙,已经连续工作27个小时的抢修员实在撑不住了,直接躺在了泥坑边的花砖路上休息片刻。正午时分,室外气温高达37度,他们躺下的位置没有一丝树荫,火辣辣的太阳照着他们黝黑的皮肤,汗珠就在他们的头发梢上颤动,却没有一个人感觉热。他们并不是超人,只是连续27个小时强的体力劳动,早已超过了他们的体力极限,身体的疲劳远远超过了们对“热”的感觉。 下午,公司召集全部抢修力量前来支援。在挖掘机的帮助下,工作坑由原来一个不足一平方米的小井口,渐渐发展到40多个平方米、2.6米深的大泥谭。在这期间,周围受停水影响的居民纷纷前来,了解抢修进度并询问恢复供水时间。抢修员们一边安慰居民,一边心急如焚。送水车的水只能解一时之需,这么热的天气,没有自来水怎么行?下午5点,在挖掘机和抽水泵的合力下,当泥浆面刚刚下降到漏水管道高度一半的位置,抢修员们实在等不及了,跳入齐腰深的泥坑,随挖随修。 为了防止浓稠的泥浆堵塞排水管,一位抢修员站在泥潭里,不停地用手清理排水管口的淤泥,防止堵塞。潘克敏、董海涛、曾庆祥、张付广、郭立新、张文、李玉猛、孙贤慧等轮番站在齐腰的泥潭里,在漏水点连续抢修。先用卡子堵住漏水点,焊接卡子的一条接缝,再将泡在泥水里的另一条接缝转出水面,进行焊接。焊接完成后,在卡子两头的缝隙处打麻,再用钎子一点点的砸密实,随后进行防水处理。为了加快抢修速度,顾不上速干水泥对双手的腐蚀,抢修员们直接用手操作抓取后涂抹在管件的接口上……仅用了3 个小时漏点完成修复,当晚8点多恢复供水。所有的抢修员都长长舒了一口气,有的抢修员累的就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想动弹! 剩下的工作就是恢复路面。因为还有其他的抢修任务,这项工作就只能留给郭立新、张付广、张文和李玉猛四个人来完成。看着眼前这个需要修复的大坑,一身疲惫的他们不由地犯愁。怎么把淤泥挖出去的,就要把它们再埋回去,还要进行硬化处理。由于在之前抢修的过程中淤泥大量流失,地下泥土又湿又软,抢修人员就在淤泥里掺入25袋普通水泥、10桶快干水泥和4车新土,以增加土壤硬度,随后用砂和水泥进行路面恢复,令其在高温下慢慢干硬……一直干到7日凌晨3点。抢修员在现场安置了路挡和警示设施,并留下了抢修员张文连夜盯守,防止过往车辆和行人碾压,其他的抢修员这才卸下重担回家休息。 顾不上家人的询问和责备,他们回家后就是倒头大睡。8日下午2点30分,当几位抢修员还在睡梦中,他们又一次接到工作任务,因为凌晨5点多的一场降雨,昨夜刚修复的路面还没有硬化就变成了一个稀泥潭,需要进行二次休整。揉揉酸疼的胳膊,搓搓熬得通红的双眼,抢修员们撑着快要散架的身体从床上爬了起来。 再次来到了抢修点,几位抢修员心底里有些打怵了,因为下面的工作将更加艰难。胳膊一点儿也使不上力气,双手酸的连铁锹也握不紧,可任务就是命令!现场近40平米的泥坑需要重新挖出30公分厚,再次掺入水泥,然后铺上一层旧井盖增加泥土受力,再在井盖上方铺一层红砖提高路面承重,最后用沙子水泥将路面抹平。蚂蚁啃骨头一般,二次修复在一点点的进行着。站着太累就蹲着干,手使不上力就用脚帮忙,一个人推车推不动就两个人一起推……直到9日凌晨3点多,再次做好绕行警示后,二次修复任务全部完成。 从8月6日早8点一直到8月9日凌晨3点多,除去中间的轮流休息时间,抢修员们一直坚守在抢修现场,几天几夜连续工作。在这些抢修员里,有年近50的“老主力”潘克敏和郭立新,他们虽然年纪大了,腰也有伤,可都带头在泥水里干,几天几夜不着家。潘克敏的爱人曾又气又急的寻到抢修点上,冲他发了脾气,可潘克敏笑着摇了摇头,扭头挥着钎子又继续干了起来。在打麻的过程中,因为是在泥水里操作,潘克敏的手被铁钎子结结实实地砸伤了。 这些抢修员中也有刚20岁出头的“新人”孙宪慧。身为家中独子的他没有一点娇气,几天几夜连续工作把他累坏了,几乎分不清东南西北。姐姐心疼地去抢修现场看望他,给他送去了烧饼和解暑的雪糕.,看着泥人儿一样的弟弟眼中满是心疼和不忍。 还有其他的抢修员……无论家人怎样地担心、催促、唠叨,除了伤员外没有一个人请假离开,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这个酷热的8月,他们用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作支撑,与艰巨的抢修任务进行了对抗,并最终克服困难完成了抢修任务,向所有人展示出了供水抢修队员的铮铮铁骨。 8月9日清晨,当人们照常开始一天的生活,从这个抢修点上陆续经过时,没有人知道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也不会有人知道,曾经有许多抢修队员在这里冒着高温酷暑连续工作几天几夜,曾经有一些抢修员正午时分顶着烈日睡倒在泥坑边的花砖上,曾经有几位抢修员在这里奋力抢修流血流汗……但是,这条街道永远的记录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辛劳和汗水混合着沙子水泥,被深深的埋在这片泥土之中。 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为了市民的用水畅通和安全,再多的辛苦对于抢修员而言也是甘愿!无论是否有人能够注视到他们的辛劳和没日没夜的坚守,他们的辛勤汗水和无悔付出终将在每一条修复的供水管道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也必将在这个城市的水务工作史上留下难以消逝的光芒! 向这些一年四季来回奔波,下大力、流大汗的供水抢修队员们致敬! |
|
本文共分 1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