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时间:2013.10.21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 |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胡锦涛同志曾经发出震耳欲聩的号召:“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近年来,平江县委、县政府从重视民生、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打响了一场城关20万人饮用水源保护的攻坚战,谱写了一曲民生水利的壮丽凯歌。 深 山 引 水 水是城市文明的载体,也是城市的灵性和气质所在。一座城市如果有了好水,她就有了灵性。平江位于湖湘之北,县城座落在风光秀美的大仙山下、汨罗江畔,方圆15公里,人口20万。从县城中穿行的汨罗江,因有屈原和杜甫两个伟大诗魂在同一江不期相遇,故有“蓝墨水上游”之美称。平江因有这条溢满湖湘情结的母亲河,浸润着两岸广袤的土地,孕育着两岸生灵,才得以延续她亘古不变的文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红土地上,熠熠生辉。 大千世界谁最美?唯有山中清泉水。千百年来,生栖在汨罗江畔的平江县城居民饮水,从直接饮用江水,到开挖月池塘、砚泉井饮用浅地表井水,到建立常规水厂饮用江水和近年来筑坝开渠,从深山引泉入城,经历了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1993年,一场不敢饮用自来水的风波在县城骤然而起。当时,汨罗江上游小城镇建设和厂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缺少相应污水处理系统,土纸加工的工业烧碱废液、土法炼金的重金属残留物和生产生活垃圾等日积月累泄漏和排放,汨罗江水质污染日益加重,引发了居民对饮用水的诸多疑虑和担忧。尽管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力措施,重拳出击,整治上游环境,严格制水程序,经省级权威部门检测,水质达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但仍有许多居民放心不下。刹那间,各种品牌的山泉水营业网点和零担水商水贩悄然兴起。热爱健康的县城居民,纷纷进深山、入丛林,摩托拉、小车拖,人力担、单车驼,掀起了新一轮找水买水热潮。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改造县城饮水质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县城居民每时每刻都在翘首期盼优质碧泉润心田。2006年2月,一份满载百姓呼声的《解决县城饮水质量问题》的议案,在县人大第十四届第四次全会上引起与会代表和县人大领导的高度关注。这一关联千家万户、影响子孙后代、涉及民生民利的议案,被列为重点议案交由县人民政府办理。2006年3月24日,县委、县政府成立平江县城关饮水工程建设指挥部,把解决县城居民饮水问题列在当年“八大重点工程”之首,摆上了议事日程。至此,县城居民期盼的饮水工程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民有所需,我有所为。为建设好惠及百姓、服务发展、利及千秋的县城饮水工程,县委、县政府首先思考的不是沉甸甸的投资,而是立足长远,从水质、水量和效益上科学选定取水点,确保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发挥综合效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饮水工程指挥部成员,联合水利、环保、卫生等多家单位,深入梅仙、板江、三墩、童市、三市等乡镇,调查研究,科学勘测。从“保护汨罗江水源,改进供水工艺流程”方案开始,到扩建丁溪水库引水、白水水库引水、安乐堰水库引水、城关附近新建小型水库供水,新建丰收堰水库和尧塘水库引水等11个取水方案,一一进行实地考察和勘测分析,一项一项地否定和放弃,初步锁定在安乐堰或尧塘水库取水。经过县四大家联席会议反复从水质、水量和水资源保护等多层面分析比照后,一锤定音,决定在三市镇尧塘村的恩溪河上游,新建尧塘水库引水入城。 2007年1月8日,阳光明媚,微风吹拂。在这个县城居民无不欢欣鼓舞的日子里。水利工程建设者们在钟灵毓秀的恩溪河畔,隆重举行城关饮水工程开工典礼,点燃了开工的礼炮,拉开了工程建设的大幕。人流如涌、铁锤钢钎、钻机挖机……打破了深山的沉静,建设者用最简洁凝炼的音符,奏响了引水入城的交响曲;用最感性的线条,勾勒最动人的画卷。他们用一组组数字,一张张表格,一截截线条,科学把持着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采取雷厉风行的措施,确保第一时间现场化解和处理施工中遇到的难题。雷打不动地坚持月计划、旬调度和日通报,促进工程进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理念,从材质、规格和铺设要求,到混泥土配比、搅拌和夯实程度,每一道细小工序,一一进行认真监管。他们把每一次巡视看成神圣天职,把每一处检测当作头等大事。全长2513米的神顶山隧洞,因断面小、距离长、岩层变化大,造成开挖难度大,严重制约工程进度。指挥部立刻与监理方、施工方反复会商,采取加大通风量、缩短排烟时间和改进转轨运渣等措施,使隧洞进度由每日2.2米提高到3.3米。为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工程指挥人员和全体建设者顶烈日,斗严寒,起早摸黑,废寝忘食。人背畜驮运水泥,扛沙包,抬模板,吃住在工地。2008年大年三十,万家团圆在美好时刻,谭永福等建设者们为了县城居民的饮水事业,甘愿奉献自我,坚守工地值班,在寒冷的工棚中,用简单而特别的方式欢度春节过大年。 群众利益非小事,政府尽责解民忧。城关饮水工程是县委、县政府改善民生的重点项目,是县委书记和县长公开向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了优化建设环境,时任县委书记彭先政同志多次深入施工现场,倾听建设者意见,勉励大家攻坚克难,亲笔致信给相关单位负责人,明确指示要为饮水工程建设开辟“绿色通道”。为破解资金缺口制约,时任县长现任书记王洪斌同志,多次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反复强调“不管饮水工程建设遇到多少麻烦,我们要秉承一个最朴素的原则,那就是只有建设,才有希望!不管资金缺口有多大,我们要坚持一条底线,那就是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研究制定了整合相关项目资金重点投向饮水工程,到省市开辟筹资渠道,向一户一表预售水费,向县直单位预借水费,由银行贷款资金。这一筹资决策出台后,无论是单位干部职工,还是老少居民户主,纷纷从各自的小天地里走出来,把力量汇聚在一起,把情感交融在一起,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县人大、县政协的主要领导多次带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建设工地视察调研,督查进度,监督质量,排难解困,为推进工程建设创优良环境。 日出日落三百六,送走烈日迎雪舞。时间跨度为三年多的饮水工程,如一部长篇电视剧,每一天、每一年都在上演新的章节。在任务重、时间紧、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每个日日夜夜都有建设者夜以继日奋战的场面,在山高路陡、交通不便、设备,材料要肩挑手提的情况下,每一个工程点都有建设者实干加巧干,与时间赛跑的身影。时任县水利局局长现任政府办主任魏移宗带领指挥部一班人,创新开展“无节假日,无休假日,无昼夜之分,无分外之事”的百日大会战,一鼓作气连续奋斗一百天,为工程早日竣工抢进度、争时间。风光无限,视野有限。记不清有过多少通宵达旦的鏖战,有过多少回暴风骤雨的洗礼,有过多少场冰天雪地的拼搏。烈日下,雪花中,闪烁着新一代愚公的精神,领略着建设者们对饮水工程建设的一片赤诚! 通水了,有好水啦!就在2010年5月1日,20万县城居民森林般地举起了双手,迎接甘泉到来! 依 法 治 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治理源头生态,加强水系管理,实现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三水交融”的现代文明,任重道远,需要决策者和饮用水管理团队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依法治水,再铸辉煌。 2010年5月18日,平江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县城饮用水源保护的决议》;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反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精神,向全县发出了《关于切实保护县城饮用水水源的通告》、《关于县城饮水工程上游水资源保护办法》;2011年4月12日,平江县人民政府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关地区饮水工程水源保护工作会议备忘录》,使水源保护工作步入法制化、常态化轨道。 依法治水,依法保护。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家带领执法部门,打响了依法治水的总体战。 ——强化责任意识。尧塘水库是城关居民生活饮用水源,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好尧瑭库区饮水资源,防止尧塘库区水体污染,对保障城关及库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为此,县委、县政府要求库区所在地乡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牢固树立水资源依法治理意识,共同保护好尧塘库区水质。县政府将尧塘库区水资源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和落实水资源保护的规划和措施;环保和防疫卫生部门认真履行对尧塘库区水体防污的监督管理职能,开展经常性监测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水质检测情况;建设、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国土、交通、旅游等部门,结合自己的职能,为优化尧塘库区环境发挥应有作用。饮水工程管理所和童市、三市镇政府履行管理职能,加强尧塘库区水资源的治理工作。 ——制定治理规划。为了治理饮用水源,县政府将尧塘水库全部集雨面积共72.54平方公里划定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对水源保护区进行统一规划。规划由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编制,作为保护尧塘库区水资源的基本依据。县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的平江县水源保护委员会,成立了尧塘水库管理所,安排了工作经费,明确了相关职责。形成了通力合作的依法治水网络。 ——防止水土流失。县政府制定了尧塘水库库区防止水土流失方案。规定水源保护区内要实行封山育林,荒山坡地要造林还林,逐步扩大生态公益林范围。库区内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量,取消木材加工点。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内垦荒造地、开山挖石采矿、乱砍乱伐森林。 ——防治水体污染。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和治理尧塘库区水体污染。严禁在尧塘水库集雨范围内新建任何对水环境有污染的企业;严禁在库区从事规模养殖,已经关停的养猪场绝不允许反弹;严禁在库区水域建旅游设施,开展有污染的旅游活动;严禁在库区水域用网箱、投肥投料养殖和电鱼、炸鱼、毒鱼,农业生产不准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库区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垃圾要以集镇、村组为单位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要经过处理,做到达标排放,在库区内不得行驶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船舶。鼓励和支持库区居民外迁。鼓励和支持库区发展生态、环保的经济项目,多途径支持库区群众解决因依法治水而带来的生活困难问题。 ——加强库区建设。县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水库调蓄的基础设施,提高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建设和改造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修好库区道路和容易进入水域地段的防护墙或防护栏、别水沟,防止生产生活废弃物对水体的污染。
同 心 护 水 保护饮用水源,功在千秋,利在当代。 保护饮用水源,需要整体联动,群众参与。 如今,保护饮用水源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群众自发编印了“十要十不准”村规民约,用以约束自己的行为。 “十要”是:要对生活垃圾分类分村收集,统一装运在库外处理;要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积极进行综合利用;要改变生产方式,积极发展油茶、楠竹、茶叶等生态经济作物;要对恩溪河流域全面实行封山育林,逐步纳入生态公益林保护范围;要对存放、运输和使用可污染水源的物品,作好防渗、防溢、防漏;要深埋、焚烧病死牲畜、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置;要关闭所有规模养殖场;要争当水源保护志愿者,积极对污染和破坏水源的行为进行劝阻、举报;要积极维护库区河流堤坝,保护河道畅通;要出台政策支持保护区内群众生态移民,自主移民,鼓励农民进城进镇。 “十不准”是:不准发展规模畜禽养殖场;不准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滥用化肥;不准开采金属、非金属、砂石等矿产资源和开办工厂;不准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准乱放牧、乱烧山、乱砍树、乱葬坟;不准向水体丢死畜禽和其它废弃物;不准在水域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活动,不得炸、毒、电鱼;不准往水域乱排污水、倾倒垃圾和粪便;不准设置油库和农药仓库;不准开办木材加工企业。 4户世世代代居住在尧塘村的村民,2012年下半年,主动向乡镇政府申请,为了保护饮用水源,实现生态移民,自主移民搬出保护区; 7名曾经参与对越自卫还击战的退伍军人,在方略辉的带动下,自愿组织起来,成立义务护水队,共同保护尧塘水库上游12个村的饮用水源; 建立垃圾入围清运制度,在库区10个村建垃圾围200多个,及时打捞漂浮物,县自来水公司连续三年每天组织20多名男青年义务清库一个月,共清理淹没线以下区域残存物10多万平方米; 3户千头养猪大户,原在环保部门的帮助下,实行了无害化处理。如今,户主自我认为,防治污染不明显,不理想,下决心迁出尧塘;库区养猪存栏由7000多头减少到400头左右; 120名启明中学学生,自愿参加“保护水环境,从我做起”志愿者行动,到库区进行环保宣传,启动宣誓仪式,建立垂钓爱好者垃圾收集站,开展除污行动,举办“我为建设美丽平江添砖加瓦”作文大赛,发出“保护生活环境、共建绿色家园”致家长倡议书,开展县城饮用水源保护科技实践调查活动,使“保护饮用水源人人有责”、“保护饮用水源从现在做起”形成了浓厚氛围。 为进一步增强尧塘水库水源保护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县委将水源保护工作作为考核当地乡镇村负责人的重要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在每年植树节、汨罗江人工放养鱼苗时,亲自到库区植树、放养,由县政府牵头每年在库区召开一次县长办公会,研究水源保护工作,解决突出的问题和矛盾。 从深山引水,到依法治水,再到同心护水,平江县城经历了一场破茧成蝶的裂变,正式供水3年来,城关饮水工程以充足的水量、优良的水质,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充分肯定。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先进单位”、“集中式供水卫生信誉A级单位”、“饮用水卫生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三块金牌,成为全省县级保护饮用水源的一支独秀。 城关饮水工程建设历尽艰辛,居功至伟;城关饮水水源管理任重道远,来日方长。如今,全县人民正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打一场保护饮用水源的持久战,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
|
本文共分 1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