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时间:2013.02.22 新闻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 |
从曾经泛着怪味的“酱油湖”,到2010年南四湖支流白马河出现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这种对生存水质要求十分严苛的水生物,成为入湖水质改善的重要标志。 南四湖流域53条河流,10年前要找1条有鱼的河很难,而现在要找1条没有鱼的河同样很难。南四湖的巨变,正是山东省水环境脱胎换骨大逆转的一个缩影。 从10年前的河湖鱼遁到水清鱼游,从河边捂鼻而跑到沿河散步……一条条河流的变迁,见证了山东省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自2003年开始,山东省在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2.9%的背景下,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年均下降18.0%,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已经达到1985年以前的水平。2012年,省控重点河流COD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24.8mg/L和1.2mg/L,比上年分别下降6.9%和20.2%,全省水环境质量连续10年持续改善。 环境经济学中有条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其核心就是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所对应的环境质量状况: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质量可能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下降和恶化,但到一定拐点时,环境质量又有可能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步改善。欧美等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8000美元~1万美元时出现拐点,环境状况开始好转;而山东省在2003年人均GDP还不到2000美元时,就提前实现了这一拐点。山东省水环境质量连续10年持续改善,走出了一条环境保护的新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实践。 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对记者说:“经济社会背景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治污道路,山东流域治污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科学构建‘治用保’体系,一个流域一个流域地抓,一条河流一条河流地治,发展中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也能够基本解决流域污染问题。” 逼出来的现实选择 实施全国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 不了解山东的省情,不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治污的严峻形势,就无法体会山东环保人肩上的压力,更无法想像压力是如何变为动力的。 尊孔崇孟、齐风浩荡的齐鲁大地上有着9500多万人口,2012年全省GDP超过5万亿元,是典型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山东省独特的省情,决定了完成各项环保任务的艰巨性:人口密度比较高,山东省平均人口密度超过600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3倍;环境承载力比较低,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56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枯水季节河流基本没有自然径流;经济总量比较大,发展速度快,但结构偏重,2000年以来,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13%左右;污染物排放总量比较大,全省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均高居全国前列。 南水北调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分南北、东西两条输水干线,全长1191公里,东线工程重点在山东,关键在治污。2002年东线工程启动时,调水沿线污染十分严重。南四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水库,当时53条入湖河流鱼虾绝迹,湖区水质全面呈劣Ⅴ类,局部湖区COD高达上千毫克/升。按照国家南水北调治污规划,调水干线达到Ⅲ类水质目标,需削减污染负荷绝对量80%以上,治污难度举世罕见,因此,曾被专家学者称为“天下治污第一难”。 如何立足发展中地区实际,既改善环境质量,又保证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山东流域治污需要破解的难题。 置之绝地而后生。这样的省情和南水北调东线通水时间的紧迫及治污的严峻,决定了山东省必须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实施全国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 牵牛要牵牛鼻子。山东省自2002年起,开始组织编制和发布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利用8年时间,分4个阶段,逐步实现从行业排放标准到流域性综合标准的过渡。 2003年3月,山东在全国率先发布了第一个地方行业标准《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分3个阶段实施。规定第一阶段(2003年5月1日起执行)草浆造纸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为420mg/L(当时国家标准是450mg/L),向行业发出一个标准即将加严的明确信号;第二阶段(2007年1月1日起执行)草浆造纸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为300mg/L;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第三阶段标准,草浆造纸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为120mg/L,比国家标准严3倍多。继造纸工业水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发布实施后,山东省又连续发布实施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印染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行业标准。 自2006年开始,山东省还先后组织编制和发布实施了《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599-2006)等4项地方流域性排放标准。《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按照不同的环境功能和环境容量,将山东调水沿线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从实质上取消了高污染行业的排污特权,其中COD最高严于国家行业标准6倍多,氨氮最高严于国家行业标准7倍。实施后,全省调水沿线每年可以削减COD排放量12.34万吨。 山东省明确要求,南水北调沿线自2006年3月1日起,小清河及省辖海河流域自2009年7月1日起,半岛流域自2010年1月1日起,流域内所有企业全部执行统一的排放标准。至此,山东省率先在全国实行了最严格的水污染物统一排放标准,高污染行业排放特权成为历史。 在实施重点流域统一排放标准限值基础上,山东省又发布了4个重点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自2013年1月1日起进一步加严全省重点河流水质控制要求,以科学的标准体系引导治污减排。 闯出来的治污道路 探索实施“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 “河在城中流,城在岸边长”的临沂市沂河,水质越来越好,鱼类越来越多,“沂河垂钓”已成为沂河岸边一道靓丽的风景;枣庄市薛城的小沙河,由昔日臭名昭著的“薛焦排污沟”,变成了清流潺潺、鱼虾嬉戏的“玉带河”;淄博的猪龙河,从纳污河到重现半个世纪前“两岸人家尽枕河”的美景神韵,实现了凤凰涅磐的美丽嬗变…… 一条条河流的“重生”,正是受益于山东省创新实施的“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 张波告诉记者:“‘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和发达国家治理模式相比,多出了一‘用’一‘保’的内容,实际上是一减一增:减的是污染负荷,增的是环境承载力,这有效缓解了发展中地区的治污压力,使发展中地区在经济总量还不太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基本解决流域环境问题。” “治”,即污染治理,实施全过程污染防治,引导和督促排污单位达到常见鱼类稳定生长的治污水平。 |
|
本文共分 1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