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提到“流程”这两个字。比如入职,会有入职流程;日常生活缴费,则有各类手续流程;在工作中就更不用说,研发、生产、销售、客服、人事、财务、采购等等,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流程。下面这些关于流程常见观点,你是否似曾相识?
有文件的才算流程?
OA上的才是流程?
业务流程=工作流/审批流?
那么,究竟什么是流程呢?
01流程的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0认证对流程的定义:流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活动。
构成流程的六要素:
① 输入资源 ②活动 ③活动的相互作用(结构) ④输出结果⑤顾客 ⑥价值
Eg:某水司接待兄弟水司来访,接待的过程也是一个流程。
流程既说明了某项工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问题,又解决了每个具体工作由谁来做等诸多问题。
02流程的价值与意义
流程是组织能力的保障,可快速复制组织能力,可积累和传承经验;流程也可控制风险,可实现从“人治”到“法治”,提升客户体验和满意度。
小R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应尽可能将业务运营管理流程化,通过流程化建设来提高业务运营的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以及风险控制,最终实现客户满意,特别是企业发展初期、管理水平欠佳、管理方式粗放、人治严重的情况下。
03流程的误区及顽疾
误区:文件只是流程标准化的呈现;业务流程=工作流/审批流……
让我们抛开误区,正确理解流程:
-
流程与每个人都相关
for员工:流程是用来指导和规范工作的;
for管理者:流程是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提升管理效率的手段。
-
流程不是扯皮的工具
流程为管理的目的服务,并不是挂在墙上或者写在纸上,也不是用来应付审核或者作为扯皮的依据。
-
流程要“写实”
流程是需要投入资源的,不考虑现状建立的完美流程,往往是空中楼阁不堪一击。
-
文件只是流程标准化的呈现
流程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其是否显性化(写成文件,或者上传OA)。
-
业务流程≠工作流/审批流
“业务流程”包含“工作流/审批流”,业务流程的目标是指向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工作流往往是定义对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安排。
小R通过为国企提供大量的管理咨询服务,发现在流程建设方面,国企流程中也有常见的六大顽疾:
由上图可以看出,实现流程管理,是摆在大多数国企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企业彻底改善以往传统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管控跃上新台阶的必经之路。但是,不要把任何问题都看成是流程问题,而是要根据管理的逻辑,找出自己真正的问题。
04流程管理的三个建议
1、理顺管理逻辑
战略(做什么,不做什么)>模式(如何做),模式>组织(如何分工做),组织>人事(如何找到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人事>流程(对过程的管理),流程>日常管理。找准问题模块,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2、梳理业务流程
-
收集大量的关于原有流程的信息。只有收集到准确和详细的信息,流程优化和设计的实施者才能够充分认识企业原有流程。
-
识别原有流程存在的问题,进而设计新的流程或改进原有流程。
-
选择需要改进的关键流程及关键点,找出存在重大问题的关键流程,以及这些流程中导致效率低下的关键点,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从而开始流程的再设计。
3、内部提炼总结
流程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或者是一个标准操作程序,就可以解决或处理的问题,而是必须通过公司决策机构、职能管理层及执行层不断摸索、不断提炼来得出的,是带有公司个性化的管理思路。
任正非曾说“流程化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小R也想说,清晰明确的流程可以让企业所有员工明白,各项事务分别由谁负责、具体的工作标准是什么、各个岗位的工作范围与权限如何等。这就有利于消除企业内的部门壁垒,消除职务空白地带,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